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

高蛋白飲食 易加速骨質疏鬆

【台灣新生報/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

有些人因為想要減肥,或者想特別鍛鍊出身體肌肉,選擇高蛋白飲食,只吃肉類,但是不是人人都適合。且容易造成飲食單一化,營養不均衡影響,且一些健康有疑慮者,像是需要限制蛋白質攝取的族群,更應避免這類飲食法,像是痛風族群。


高蛋白飲食對健康影響


高蛋白飲食經常吃過多肉類,容易攝取到過量蛋白質、膽固醇、飽和脂肪和普林。痛風族群需注意限制蛋白質攝取量。此外,此飲食法對於腎臟負擔也很大,若是本身腎功能差者,容易加速腎臟惡化速度。且肉類攝取過量,也容易增加腎結石的發生機率,易造成酸中毒、體液流失及離子不均衡危險。此外,肉類含有高膽固醇和飽和脂肪,這類飲食會增加血液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濃度,易引起血管動脈硬化,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若蔬菜、水果類也吃過少,這類高油脂低纖維飲食會增加癌症危險。


高蛋白飲食增加骨鬆風險


另外,高蛋白飲食也會增加鈣質流失的問題,加速骨質疏鬆的發生,對於女性族群,尤其是更年期或是減重者,更容易增加骨鬆機率。


根據美國一項研究以43歲以上女性為研究目標的發現,女性採用高蛋白飲食法減重,食用大量瘦肉、雞肉、牛肉等,雖能幫助達成減重目標,但是卻容易造成骨質流失,增加骨質疏鬆的危機。美國醫學研究提醒,年長女性減重時,若採用攝取大量蛋白質食物方式進行,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比採用低卡減重法的人更高,骨質流失速度更快,即使固定補充鈣片也於事無補。建議40歲以上女性減重時,一定要維持營養均衡。


專家看法


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督導胡懷玉表示,由於高蛋白飲食普林含量也偏高,在人體代謝後會增加尿酸濃度,誘發痛風發作,相關族群應注意防範。飲食應講求均衡,一般而言,真正需要高蛋白飲食族群,只有包括像是手術後的患者,急需補充營養素者;生產後或者需要哺乳而奶量較少者,才較需要及時補充蛋白質。


【更多精采內容,詳見新生報之《養生文化報》】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

冷天用電毯熱敷墊 需小心謹慎

電毯輕薄好用,助我們舒服的度過寒冬,但它可能造成的危險也不可忽視,正確使用才能遠離傷害。
近幾年開始流行使用電毯,電毯沒有傳統棉被的厚重,還能人性化的調整所需要的溫度及時間,雖然電毯輕薄又方便,但每年冬天總會傳出因使用電毯造成燙傷或皮膚炎的傷害,可見許多民眾喜歡用電毯卻不知道正確的使用方法。

電毯 除了保暖    也可促進血液循環

1. 不插電可保暖
多數電毯以純羊毛、仿羊毛,或珍珠絨等保暖材質製成,加上其織法特殊,因此即使沒有通電,也具有保暖的效果,加上不易散熱的特性,蓋了一段時間後,體溫也能藉由蓋著電毯而產生保暖的作用。

2. 通電後可加溫
在沒有暖暖包、電毯等科技產品的年代,想要蓋暖暖的被子,就只能用台語叫「燒龜(熱水袋)」的保暖袋,在燒龜裡灌滿熱水,栓緊蓋子後,熱水散發的熱量可持續好幾個小時。現代則有方便好用的電毯,電流經由毯內的管線,使電毯加溫,馬上就有暖呼呼的被子,不用再怕被窩冷冰冰。

3. 熱能可減少酸痛
電毯的熱能可使體溫升高,局部血管擴張,增加血液循環。血管血液流量增加能加強韌帶、關節囊、肌肉的彈性,減少關節僵硬、不舒服的症狀;皮膚表層溫度升高,血液循環增加,也可加速代謝堆積在皮下及肌肉層裡,造成痠痛的代謝廢物,以降低痠痛感。

4. 保暖可促進循環
電毯保暖的功能也可減少許多女性經痛的困擾,減緩因子宮劇烈收縮而引起的痙攣疼痛、下背部痠痛等症狀;周邊循環較差,容易手腳冰冷的人,電毯保暖也能促使周邊血管擴張,增加肢體末端血流,降低手腳冰冷不適感。

小心電毯傷害 

1. 皮膚乾燥
熱能對皮膚也是一種刺激,長時間使用電毯,會加速身體新陳代謝,使人體表皮水分蒸發;因此,有些人蓋電毯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及搔癢等症狀,有過敏性皮膚炎的人,還可能因此發作。

2. 脫水
許多人因不喜歡在寒冷的冬夜起床上廁所,往往會減少喝水量,再加上冬天也比較不愛喝水,此時使用電毯就可能因為水分補充不足而產生脫水現象;不會表達需求的嬰幼兒如果使用電毯,脫水現象將更嚴重,為人父母者不得不慎。

正確使用電毯3要訣

每年都有人因為不當使用電毯而發生意外,甚至引發火災;因此,正確使用電毯非常重要,才能用得舒適又安全。

1. 電毯外舖層薄被 
不論將電毯用來當被子蓋,或舖在床上當電熱墊保暖,使用時在電毯外層舖上薄被,避免電毯和身體直接接觸,可降低電磁波的影響,及可能產生的傷害。如果是穿衣服睡覺,則只要隔一層被單就夠了。

2. 睡前先預熱
使用電毯應在就寢前半小時先啟動電源,使電毯加溫產生熱能,而不是等要睡覺時才啟動。蓋上電毯後,因電毯有保溫效果,即可切斷電源,或將電毯溫度調低。

3. 定時
當電毯溫度到達40℃~45℃時,就會產生熱能治療作用,因此,如果使用時間過長,熱能治療作用將會變成傷害,若溫度調太高,甚至可能造成局部皮膚壞死,就算溫度設定不高,也可能因熱能累積而產生傷害,因此很容易發生燙傷意外。
另外電毯如果有遠紅外線功能,還可能使局部皮膚色素沈澱。

因此,使用電毯要注意調控溫度,也要設定時間。如果電毯溫度設定在40℃以下,可定時使用1~2小時,溫度高於40℃以上,則可先預熱30分鐘,睡覺時使用,注意不要超過30分鐘。

電毯使用3步驟遠離危險

1. 不要捲曲摺疊
電毯捲曲或摺疊使用,將導致電毯熱效應增強,造成散熱或接觸不良而引起燃燒。

2. 不可密不透氣
有些人擔心電毯墊在床上,所發出的熱氣會使床墊損壞,因此會在電毯下再墊不透氣的材質隔熱,這將使電毯無法散熱而引起故障。

3. 使用時不可弄濕:雖然有些電毯可用水洗,但在使用時,要特別注意不要將電毯弄濕,以免發生觸電危險。

哪些人使用電毯要注意

■ 裝心律調節器者︰心臟裝有心律調節器的人,最好請教醫師是否可以使用
   電毯,以免電毯的電磁波影響心律調節器正常運作。

■ 孕婦︰有研究報告發現,電毯電磁波會影響胎兒發育,因此,如果孕婦要
   使用電毯,最好只用在事先預熱,睡覺時就將電源拔掉。

■ 糖尿病、局部感覺神經缺損者︰這類患者因為容易有末梢神經病變,最好
   以低溫保暖,避免加熱過度而造成傷害。

■ 有皮膚或筋骨傷害者︰剛受傷、皮膚感染、或扭挫傷而局部瘀血等人,最
   好先不要使用電毯,以免熱效應造成局部發炎,反而更加惡化。

■ 男性︰溫度過高會影響男性精蟲的數量與品質,因此注意不要在生殖器局
   部使用。

■ 女性月經期間︰女性月經期間如果使用電毯,可能會增加出血量,最好使
   用熱毛巾或熱敷墊局部熱敷,會比電毯安全。

購買電毯注意事項

一般人所說的「電毯」大致可分成:
1. 整件式電毛毯。
2. 可墊在床上,或當成復健用的中長度熱敷帶。
3. 局部使用的電熱敷墊。

買電毯時,一定要確認是否經安全認證,並要有安全裝置,不會因局部過熱或過度電流導致異常發熱。最好選擇可多段式控制溫度的熱敷墊,及有定時裝置的產品,才能彈性調整需要的溫度與加溫時間。如果電毯沒有定時裝置,要給老人或孩童使用之前,最好加裝定時裝置,以策安全。

Via 國家網路醫院

原文作者【文/張怡伶 諮詢/許宏志(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)】
出自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9期】


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

學術研究:孕婦生活習慣不佳將導致流產的發生

在華人傳統上,懷孕生產期間有許多的禁忌和規範要遵守
主要就是避免掉一些會傷害身體的因素
而根據BBC報導,一份來自丹麥的研究表示
如果孕婦每天提重物超過20公斤,或是超過30歲的婦女有酗酒、日夜顛倒等不良習慣就會提高流產發生的機率

不良生活習慣將提高孕婦流產機率

這份來自哥本哈根的研究已發表於婦產科醫學期刊(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)
專家們分析了1996到2002年懷孕婦女的資訊,發現有3.5%的女性有流產經驗,接著他們想找出生活型態和流產之間的關聯,於是運用電腦和電話訪談來蒐集資料。英國皇家婦產科學會(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)的發言人歐佛頓(Caroline Overton)就談到這份研究"相當有意思,因為他們運用相當大量的研究資料"
他們分析了91,427位女性後,就發現把前述的危險因子去除後,才能防止流產機率的發生。
資深研究員的安德森(Anne-Marie Nybo Andersen)表示,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流產是可以防範的,她認為這份研究的重要性,就在於顯示出不只是某些特定用藥,就連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會引起流產

每個人都該了解流產與生活習慣之間的問題

此外,研究結果的影響範疇還能更進一步擴大到懷孕婦女外的團體,不只是想懷孕的伴侶,制定婦女相關政策、和職場規範的人們,以及提供援助給未婚懷孕學生的團體,都能受惠於這份研究報告。
安德森就認為,「每個人,不只是年輕男女,還有那些負責制定政策的人士,都應該記住女性在35歲後懷孕,流產的機率會大增

這份研究也證實英國現階段給懷孕婦女的建議,例如:不要喝酒等等,是正確的。然而,歐佛頓也好奇這份研究的可行性如何,因為研究中談到懷孕女性長時間舉20公斤重物會增加流產風險,但這不是常見的現象,歐佛頓就說:「20公斤大約是一個大型旅行箱的重量,大部分人只有偶爾才會去舉起這樣的重物。」
至於想要有寶寶的女性,歐佛頓就建議要有均衡飲食,不能過瘦過胖,同時伴侶雙方都要戒除抽菸的習慣。」

若不幸流產,也需要適當的調養與休息,以免對母體造成傷害(延伸閱讀:小產原因與休養方)

內容來源:地球圖輯隊

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

喝薑湯祛寒 初期才有效

許多人出現感冒不適便喝薑湯驅寒,但喝錯恐難見效。日前一名吳小姐因畏寒、發熱、骨頭痠痛不適多日,自行喝薑湯緩解,部分症狀好轉,但4、5天後出現黃濁鼻涕,嗅覺下降達3日而求診。

通鼻竅 增免疫

收治該案的開業中醫師薛明芳表示,吳女經辯證屬風寒外感初起的感冒症狀,後惡化風寒化熱,即感冒引發的急性鼻竇炎,喝薑湯無法改善,僅風寒外感初期可喝薑湯,並搭配休息與保暖,縮短病程,症狀進入中後期,或風熱外感引起的感冒症狀則無療效。

治療鼻竇炎需以藥物解除外感、暢通鼻竅、重建纖毛功能並強化免疫力,也可搭配針灸治療,加速緩解鼻黏膜充血腫脹造成的不適感,並協調全身免疫,其治療目標與西醫類似,但強調增加個人免疫力,縮短鼻竇炎病程,並避免日後轉變成慢性鼻竇炎等。




 
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,可減緩鼻塞症狀。

按穴 自我保健

平時可自行按穴位保養,薛明芳中醫師表示,鼻塞或感覺快感冒時,可用手指從眼頭下方的鼻子兩側,向下按至迎香穴、即鼻翼兩側外一指處,於該穴輕柔按壓10次,適合清晨與睡前做,改善鼻腔循環、強化免疫力,無特殊禁忌。


Via 蘋果日報

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

季節交替溫差大 皮膚癢該怎辦?

【聯合報╱記者郭逸君/桃園報導】
季節交替,加上春季冷熱溫差大,容易誘發濕疹以及蕁麻疹。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,濕疹、蕁麻疹的患者要避免搔抓皮膚,以免抓破皮引發發炎反應,加重病情。

每到春季,門診中因為春季癢到皮膚科門診求助的民眾增加了三成,「皮膚好癢怎麼辦!」黃毓惠說,春天氣候較不穩定,氣溫忽冷忽熱,有過敏體質的患者,就容易誘發濕疹或是蕁麻疹,「許多病患都會反應皮膚癢到睡不著、上班上課都沒辦法專注」,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是開立抗組織胺藥物,患有春季皮膚癢的病患,也可以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作息、均衡飲食,來提高身體免疫力。

黃毓惠建議蕁麻疹病患除了依照醫師處方吃藥以外,也可以留意洗澡水的溫度,不宜過燙,減少對皮膚的刺激,才能加速痊癒。敏感性皮膚的病患,保養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,注意天氣溫差做好保暖、減少接觸過敏源,如果覺得皮膚乾燥,也可以依醫師指示,塗抹保濕乳霜,降低發病的機會。

via 聯合新聞網

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

坐月子期間調理注意事項

產後的飲食調理重點

從懷孕到分娩生理過程,因為內分泌變化影響產後的體質,所以坐月子只靠休息是不夠的,一定要搭配食補與藥補。

以中醫觀點而言,產後的調養分為四階段
漸進式的調養,才能真正調節生理機能,達到坐月子的目的。

第一週:排毒週,主在排除體內惡露、廢水、廢氣及老廢物,補充鐵質,調整腸胃功能。此時因為腸胃尚未調整好,所以尚不宜進補,食用麻油雞等燉品,否則會加重體內負擔。

第二週:修復週,調理重點在於修護筋骨,調整因懷孕而失調的荷爾蒙,恢復孕前狀態。

第三週:滋補週,因產後易有風寒痠痛,本週主袪風,氣血恢復。此時可多補充蛋白質,食用雞肉類等燉品。

第四週:回春週,主在補身、滋養,預防老化,以營養均衡的角度延緩老化。

實際狀況仍需按體質不同進行調理

以中醫來說,每個人的體質狀況都是不一樣的,可以說是同中有異、異中有同。

產婦歷經了懷孕這個階段,器官功能、身體精神都會和懷孕、產前有所不同,在產後坐用子的時候,根據產婦的各種症狀:
包含乳汁有無、乳房狀況、腰痠、體重水腫程度、傷口癒合、大小便情況、口乾舌燥有無、惡露的質量、舌象、脈象、來作用藥的依據。
也會根據原本手腳冰冷、頭痛的情況給予調理,依據體質狀況調理、可以避免掉口乾舌燥的情況。

食補也是相同,通常需依照產婦體質不同,在菜單上予以調整
例如燥熱體質的產婦,就必須捨去一些比較熱補性的食材,例如麻油雞、四物湯、鴨肉、羊肉、桂圓、麻油
因此若到坐月子中心、或是月子餐的公司,通常會先諮詢產婦身體狀況,以針對產婦的體質做菜單上的調整



有些月子餐公司會提供體質檢測表,了解產婦身體情形(圖片:迎馨月子餐)

文章轉載:生活雜七雜八部落格
文章內容來源:優活健康網UHO、國家網路醫院

CEA異常 不等於罹癌

Q:我40歲,健檢結果CEA指數偏高,但糞便潛血正常,需要進一步檢查嗎?

A:腫瘤指數是追蹤癌症患者手術、化療成果的工具,不能早期診斷癌症;腫瘤指數異常不等於罹癌,腫瘤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罹癌。

隨醫療科技發展,許多腫瘤標記(Tumor marker)已被發現,當腫瘤產生時,特別是惡性腫瘤,腫瘤細胞的分泌物質或代謝物,可能出現在血液中,透過抽血檢驗可得知。

針對不同腫瘤,有特定腫瘤標記,這些標記的結果通常以數值表示。但在臨床上,數值解讀可能隨病患的檢查情境而不同。

例如,以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,CEA(Carcinoembryonic Antigen)無疑是最常用的一個腫瘤標記。CEA指的是癌胚抗原,其成分是一種醣蛋白。CEA主要在大腸腸道的柱狀上皮中產生,隨腸道消化而代謝消失。有少量CEA會流至血液裡,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,體內都會檢出CEA。

然而,當身體內有惡性腫瘤時,CEA指數可能升高。與CEA異常升高最常有關聯性的,便是大腸直腸癌。但根據研究,CEA升高也可能與慢性良性疾病或其他腺體類癌症有關,像肺部、腸道或婦科癌症,如胃癌、肺腺癌、胰臟癌、膽囊癌、膀胱癌、卵巢癌、子宮內膜癌等。另外,吸菸也會使CEA指數上升。

根據統計,第一期至第三期大腸直腸癌患者,高達三分之二術前CEA指數正常,即使第四期,仍有患者CEA正常。因此,CEA並不能用來排除是否患有大腸直腸癌。

若糞便潛血檢驗呈陰性,但CEA指數異常升高,特別是超出正常範圍許多時,可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,並尋求專科醫師協助,找出CEA升高的原因。

諮詢/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李家政

Via 聯合報

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

喝低卡飲料 無助減肥

體重過重的成人,很多人會選擇喝低卡飲料,既可滿足喝飲料的欲望,還能減少熱量攝取,幫他們瘦下來,但這個方法可能事與願違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Bloomberg公衛學院究發現,有喝低卡汽水習慣的肥胖者,反而會從食物中攝取較多熱量,無助於減重。
這項研究刊載於最近出刊的美國公衛期刊,研究的結論顯示,喝低卡汽水的人若想有效減重,還要減少餐點與零食的食用量。

根據研究,低卡飲料中的人工甜味劑,可能會阻斷大腦中的甜味感受器,喝下低卡飲料,會讓大腦認為自己還沒有吃飽,反而會讓人吃得更多。

健康專家同意這個理論,但特別強調,大眾不應該因此就認為可回歸喝一般的汽水或飲料,而是要減少所有甜味劑攝取,最好的選擇還是喝水。

新店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內科部主任裴馰表示,低卡食物只是減重的迷思,並不會使人體重減輕,反而容易讓人誤以為吃了很多低卡食物、喝了許多低卡飲料,應該不會發胖,但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。

裴馰說,人體攝取食物後產生熱量,必須靠運動消耗,若無法消耗而囤積在體內,就會形成脂肪和肥肉。一般人如果無法有效且規律的運動去消耗攝取過量的熱量,減重的不二法門就只有少吃。

他強調,即使是需要控制體重的人,其實什麼東西都能吃,但吃的量要少、食物要多樣,最好能拒絕高熱量的甜食和油炸食物。久而久之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並且變成習慣,會比單獨依賴低卡食物減重,來得有效且健康。

Via 聯合新聞


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

流產(小產)-原因與休養方式

什麼是小產?

小產就是一般俗稱的流產,通常在懷孕初期(第二 三週)到懷孕中期(第五 六月)因各種不同的原因而讓妊娠中斷,使胎盤及胎兒從子宮排出體外,就是所謂流產。

為什麼會小產

造成小產的原因很多,較常見的有如下幾種:

  • 胚胎的長成不完全,經超音波、羊膜穿刺等產檢方式發現,恐不利於胎兒的正常成長,而必須中斷妊娠。這在近年大環境的改變如空氣污染、生活壓力、工作壓力、飲食習慣不良....等而造成不健康的胚胎,早就胎死腹中。
  • 母體有不良的習性如吸毒、喀藥、長期吸煙飲酒等亦會造成胎兒腦部受損,成長緩慢、形成畸形胎兒。
  • 孕婦初期在不知自己懷孕的情況下,使用了過多的藥物經專業醫師對藥理作用的診斷,發覺會影響胎兒的正常成長,而建議中止妊娠。
  • 孕婦本身有嚴重的傳染病,如性病、愛滋病、麻疹、病毒型流行性感冒、禽流感等,皆可能造成畸型胎。
  • 胎兒成長一切正常,有時因孕婦的不小心跌倒 或受到外來的撞擊等 亦會造成胎盤受損而流產。
  • 現代人因少胎化或經濟壓力感覺生兒育女不是那麼簡單等因素,雖然懷孕過程正常,胎兒也健康,但就是不想要,而接受人工流產,中止妊娠。
  • 習慣性小產,有連續發生三次小產以上的婦女,有很大的機率會再發生小產。

小產的休養重點

小產者受損傷的部位除子宮外,在身心上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。因此小產者術後的調養重點在於子宮的保養復原,讓日後有健康的子宮可以孕育下一代。同時術後身心的調理非常重要,可以藉著居家休息或安排個短期清靜的旅遊,讓自己的身心得到一些鬆弛與靜養。

小產後的女性朋友,在數後半年內可能的話盡量避免懷孕,這樣比較不會產生胎盤與子宮的病變,如想懷孕可以透過專業醫師的檢查後,聽從醫師的建議來計畫懷孕。

小產在生活起居、飲食上必須注意的重點摘要如下:
  • 最少有一星期以上的時間不上班,好好休息。
  • 多臥床休息,不要站立、走太久。
  • 避免提重物。
  • 不要熬夜,過度勞累,睡眠要充足。
  • 避免在戶外曝曬或風吹、雨淋。
  • 忌食冰冷、寒涼的蔬果或飲料,盡量溫熱後食用。
  • 第一個星期減少洗澡、洗頭的次數,以避免水寒的侵襲。
  • 衣著盡量穿著溫暖(即使是夏天),不要有冷或涼的感覺。
  • 禁止游泳、泡水、泡溫泉,以避免感染與水寒。
  • 忌食高熱量、油炸、燒烤類的食物。
  • 口味要吃的清淡。

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

低溫殺人 心血管患者防猝死

天氣驟降,心血管慢性病患者應保暖。

天氣急凍,全台屢傳因低溫而猝死的案例,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表示,皮膚遇到冷空氣,會使全身血管收縮,導致血管阻力變大、血管內壓力也會跟著升高,如有血管疾病如高血壓、高血脂患者,因血管壁較薄且硬化,當氣溫驟降較容易發生血管爆裂或阻塞,若腦幹出血,則猝死機率高;此外,氣溫降低時也較容易發生心律不整、心房顫動或心肌梗塞。






採洋蔥式穿衣法,由內而外穿排汗衣、羽絨衣及防風外套。

採洋蔥式穿衣法


提醒有心血管慢性病患者或體虛的老年人,天冷時應加強保暖,可採洋蔥式穿衣法,也就是最內層穿排汗衣,中層穿羽絨製品幫助保暖,外層穿可防水、防風的外套,尹居浩醫師另補充,頭頸部的血管分布很豐富,不要忽略此部位的保暖,外出應戴帽子、口罩和圍巾。寒流來襲時,應避免清晨冒著低溫外出,最好等太陽出來、氣溫較回升時再出門。至於有些年長者因怕冷,會選擇在中午洗澡,尹居浩醫師表示,若晚上洗澡會感到很冷,這是個變通方法,也可在洗澡時,先把房內的電暖器打開,這樣洗完出來,氣溫就不致變化太大而使血管急劇收縮。不過,怕冷常會把家中門窗緊閉,導致空氣不流通,大腦含氧量低,容易發生昏倒意外,建議應打開窗戶,保持適當通風。




更多文章,都在【蘋論陣線】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

熱量勝過白飯 元宵湯圓小心吃!

別讓元宵節湯圓毀了過年後辛苦減重的效果!元宵節有「小過年」之稱,家家戶戶吃湯圓或包餡元宵,象徵團圓幸福,但10顆無餡小湯圓的熱量相當四分一碗白飯,而傳統包餡的甜湯圓或鹹湯圓更可怕,加上甜湯或油高湯,熱量更會爆衝到1碗360大卡,超過1碗白飯,民眾忘情開心吃,恐需承擔湯圓臉的肥胖後果。

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,10顆無餡小湯圓的熱量相當一份主食,約70大卡,等同於四分之一碗的白飯;4顆包餡的湯圓,熱量約就有四分之三碗白飯,若在鹹湯加上三分之二湯匙油脂量,或在甜湯中添加1湯匙砂糖,吃一碗湯圓下來,約有360大卡,超過一碗白飯的280大卡。

湯圓的熱量高,製作者為增加餡料的香滑口感,常會額外加入豬油、奶油及糖等調味,而湯底也有熱量,患有高血脂、高膽固醇、高三酸甘油脂的民眾應特別控制攝取量,以免吃太多醣類和油脂,導致血糖、血脂肪失控。

元宵健康吃:少油、少糖、加高纖

元宵節開心吃湯圓也要兼顧健康,北市衛生局建議民眾煮甜湯圓時,可以搭配少量水果丁、花草茶、紅棗枸杞、或桂圓銀耳湯當湯底的創意方式,有天然的水果香、花香,養生又能降低糖的攝取,減少湯圓吃完的甜膩。

鹹湯圓則可使用多種蔬菜、菇類熬煮湯頭,不但口味鮮美,同時減少因添加油蔥酥、爆香或肉類湯頭所產生的油脂,食用時再加入蔬菜,可增加膳食纖維。

除熱量之外,湯圓的外皮大多以糯米為主,粘性高、不易消化,若有咀嚼不全或胃腸機能不佳的人,應慢慢進食,避免造成消化不良或食道阻塞的危險。

抽驗湯圓製品 知名大廠標示不實

隨著元宵節的腳步逼近,坊間充斥各種湯圓製品,北市衛生局日前針對湯圓飲食店、甜品店、超市、傳統市場等處進行元宵湯圓食品抽驗,發現12件包裝產品中,知名食品製造廠「桂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」所生產「冷凍小湯圓」標示不實,檢出未標示於外包裝的著色劑紅色6號,被依《食品衛生管理法》處以罰鍰,且限期回收改正。

另在38件散裝抽樣產品中,一件抽樣自內湖安康路一處攤販的業者賣的散裝小湯圓,檢出防腐劑苯甲酸2.91 g/kg(苯甲酸標準值:1.0 g/kg),超標近乎3倍,經衛生局依《食品衛生管理法》處以罰鍰,且要求產品立即下架。衛生局表示,業者無法提供違規產品的確切來源,目前正循線追查上游來源廠商。

Via 華人健康網

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

過年吃不停 幼兒腸胃拉警報

每到農曆過年,少不了滿桌豐盛的菜餚,與零食餅乾甜點,小兒科醫師潘俊伸表示,對腸胃健全的成人而言,連續幾天的大吃大喝已是不小的負擔,對跟著大人一起吃的幼童,更恐鬧腸胃問題。幼童在過年期間出現像消化不良、腹瀉、腹脹等症狀相當常見,建議家長們應謹記幼兒腸胃尚未健全,飲食適量即可,避免提供過量的熱量與營養。

年節期間家中的幼童常成為長輩們餵食的對象,不管像糖果、餅乾、零食、正餐等,雖說是出於好意,但潘俊伸醫師提到,幼童的腸胃較弱,更容易因大吃而出現如嘔吐噁心、上腹部或肚臍周邊腹痛、腹脹腹瀉等症狀。建議除正餐前後要避免營養價值低、熱量高的零食點心,且要避免讓孩子進食時邊吃邊喝飲料,預防消化不良。

腹瀉 多補充電解質

若幼童在過節期間出現腹脹、腹瀉等腸胃問題,潘俊伸醫師表示,當腹脹時先避免躺下、坐著,可喝適量的水幫助消化代謝;若是腹瀉時,則要補充電解質液,可在藥局購買,或是稀釋運動飲料飲用,並要多多休息。腹瀉、腹脹症狀輕微者,約半天到一天左右即可康復,切勿胡亂使用成藥。

但如果幼兒腸胃出問題還伴隨著精神不濟、活力降低、小便次數減少、發高燒、嚴重上吐下瀉的脫水現象,或是腹部疼痛症狀加劇等狀況,則應該立即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時機。


Via 蘋果日報

相關文章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