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

服貿令人愁 熱血派 鍵盤族 各有解

台灣該怎麼辦?(設計對白)

近日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(簡稱服貿)是否退回,引起大眾爭辯,府方雖有回應卻仍未和抗議民眾達成共識,但無論是佔領立院的熱血學子或螢幕前的鍵盤族,都承受不同的壓力,到處充斥著矛盾的訊息也易引起焦慮、憤怒,遇到持反對意見的挑釁者,又該如何何應對?振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袁瑋分別提出建議。

報導╱王璐華、林明佳 攝影╱高凱新




因為宗教、黨派或對政治議題的態度等,與原生家庭背景有關,袁瑋醫師表示,說服對方不容易,若想討論,可先問對方的看法,從敘述過程觀察他的態度是想挑釁或討論,如果是前者可轉移話題離開,和他人討論也要注意表述方式盡量溫和,如「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,這件事我認為…」,避免挑起無謂爭端。也建議平時培養紓壓習慣,如運動可助腦部分泌腦內啡、降低憂鬱,靜坐也可聽音樂、盤腿冥想,讓情緒暫時抽離,皆有助減少煩躁。





【抗議中】社會支持減壓


靜坐進入第11天,尤其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長期待在裡頭,身心備受考驗,袁瑋醫師表示,事件未必能很快解決,若急著想看到結果便易感到無助,而彼此心情的分享在此時像雙面刃,雖負面情緒會傳染,但只要有正面能量,就能降低不安定感;因此團體的社會支持很重要,讓他們感到外界支持,可減輕壓力與不安。







對挑釁冷處理


靜坐抗議區包含立法院、各地國民黨黨部等,範圍廣大,有時會有人持反對意見挑釁。建議前往靜坐前要有心理準備,提醒自己以理性態度面對新變化如辯論等,或找個性冷靜的朋友一同前往,相互提醒;面臨挑釁則冷處理、不回應,但因壓力仍會累積,如果察覺自己快失去理性,最好暫離現場,避免暴力衝突。







【螢幕前】矛盾訊息致焦慮


當前社會對服貿議題存有正反兩面看法,並在不同訊息平台上激辯,訊息的相互矛盾,讓本身就很不確定自己觀點的人,易顯得更焦慮,堅定信念者接觸反面意見則容易更憤怒。袁瑋醫師表示,任何事件都存在相互矛盾的看法,民眾應該調適的是,多數議題都沒有絕對的好或壞,待情緒冷靜再接受事件的好與壞。







【提醒你】尋求專業諮詢


關心、擔心國家或自己的未來是正常反應,但若對於議題的關注,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生活,像是因此失眠且影響日間工作,或是情緒易怒而危及人際關係,最好減少刺激來源,避免再看這類訊息,如果已不可抑止想要看服貿相關議題,或是不看便輾轉難眠者,建議到精神科接受治療,透過諮商等方式改變身心症狀。







【醫師說】振興醫院 身心內科醫師 袁瑋


有情緒障礙病史,例如憂鬱症、躁鬱症患者,可能因壓力而發作,如擔心議題、同儕壓力等,如感適,最好回診治療。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相關文章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