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

20多歲男性族群 1/3脂肪肝

【聯合晚報╱記者陳麗婷╱台北報導】












圖/聯合晚報


飲食油膩、少運動,當心脂肪肝提早報到。一項大型健檢資料分析顯示,國內20多歲年輕男性竟有3分之一有脂肪肝;19歲以下男性,有脂肪肝的比率也有16%。有醫師曾收治一名14歲男孩,愛喝珍奶、吃薯條,加上天低頭滑手機、不愛動,健檢發現已有輕度脂肪肝。


開業家醫科診所醫師張盈寬,分析健檢機構去年7萬多人的健檢資料,發現有3萬多人、占近44%有脂肪肝;脂肪肝比率最高的是40至49歲男性,有66%有脂肪肝;女性脂肪肝比率最高的年齡是60-69歲,占57.20%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脂肪肝的民眾,25%的男性、40%的女性BMI值正常,容易被輕忽。


整體看來,70歲前,男性脂肪肝的比率皆明顯大於女性,但70歲後,反而女性脂肪肝比率較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未成年男孩(19歲以下),竟然也有16%、相當大約每6個男孩就有一人有脂肪肝。


張盈寬說,除了酒精性脂肪肝外,多數脂肪肝形成與飲食油膩、不運動有關,導致熱量過剩、脂肪堆積在身體、肝臟等。他在臨床上就發現很多年輕小胖子,每天盯著3C產品、不愛運動,卻愛喝珍奶、愛吃速食,長期下來脂肪肝悄悄上身。


他在臨床也碰過40歲男性,BMI24左右,中等身材,健檢才發現有脂肪肝,問診才知道他偏愛糕點、甜食,喝咖啡時也會加較多糖,可能因此導致脂肪肝,後改掉甜食習慣、多運動,才好轉。張盈寬建議民眾少碰甜食和油膩食物,每周至少運動三次,每次運動最好要達到連續喘氣15分鐘以上。


北醫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范豪益表示,不理會脂肪肝,嚴重的可能會引起肝硬化,雖然脂肪肝多數沒有明顯症狀,但身材肥胖者,幾乎都有脂肪肝問題,除飲食清淡、多動,最好盡量不要熬夜、維持正常作息,才可避免形成脂肪肝。


【2014/09/18 聯合晚報】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Scottish readers: Undecided about the referendum? Please read How the media shafted the people of Scotland and Scottish Independence, Power And Propaganda.


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

減重明星!吃菠菜類囊體抑制食慾

大力水手卜派透過吃菠菜增強肌肉,是許多人對菠菜的既定印象,但菠菜的好處可不只這些!除了大家所知菠菜中的葉黃素有護眼明目的效用外,根據一項最新研究指出,適度食用菠菜還有增加飽足感、抑制食慾、減少熱量攝取,幫助減重的效果。


最新研究指出,適度食用菠菜還有增加飽足感、抑制食慾,幫助減重的效果。

最新研究指出,適度食用菠菜還有增加飽足感、抑制食慾,幫助減重的效果。



根據英國《每日郵報》報導,瑞典隆德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,菠菜中所含的一種名為「類囊體」的綠葉細胞膜,能促進身體釋放提升飽足感的激素,抑制人們想食用甜食、速食等不健康食物的「享樂性飢餓」感產生,從而達到控制食慾、增加飽足感的作用,幫助養成更健康的飲食習慣,使減肥效果提高43%,讓減重者減去多餘的體重。


菠菜類囊體緩消化 增飽足感助減重


研究人員徵集了38名超重女性做人體測試,受測者在研究期間的3個月中,每天食用早餐前都要喝1杯綠色飲料。並在未告知受測者的狀況下,將其分為2組,其中19位參與者每天飲用5公克的菠菜汁;另一對照組則是服用同是綠色飲料的安慰劑。


在所有參與者都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組的情況下,她們得到的唯一指示是均衡飲食,要求中包括一日三餐外不吃任何東西。結果顯示,飲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每人平均減掉了3.5公斤,而服用含有「類囊體」菠菜汁的組別,則平均減掉5公斤。


(關鍵字: 減重 , 菠菜 , 飽足感 , 抑制食慾 , 類囊體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Scottish readers: Undecided about the referendum? Please read Scottish Independence, Power And Propaganda.


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

改善休假症候群 中西醫開處方

中秋連假結束,大魚大肉身材變樣、休假症候群如何改善,中醫西醫各有妙招,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江惠綾表示,休假過後,面對累積3天的工作,第一時間一定難適應,建議民眾列清單、重要次序,循序漸進增加工作量。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則說,搭配茶飲、穴道按摩可舒緩身體不適、心情鬱卒。


江惠綾表示,休假症候群由工作壓力、生活作息構成,休假日日常作息一定與工作日不同,工作中若感到非常疲倦,民眾不須過於苛責自己,可透過洗臉、走動、喝水等方式稍作休息,短暫離開比硬撐工作更好。


江惠綾補充,工作壓力則須循序漸進,首先先降低每小時的工作量,放低標準,觀察自我的疲勞感、心情,逐漸再增加工作量。慢慢適應壓力,找回工作感。


林巧梅提到,上工第一天若感到精神不繼,可飲用提神的黃耆、麥門冬、陳皮、紅棗、枸杞的茶飲。腸胃不適者,可飲用決明子、陳皮、山楂所泡製的茶飲。若不方便取得藥材,便利商店販賣含有藥材成分的飲料即可。


林巧梅還說,用眼過度者,可用原子筆按摩位於手掌虎口合谷穴、眉頭的攢竹穴,按摩時間約1分鐘左右輪流,舒緩不適感。針對心情鬱悶,則可飲用玫瑰花、陳皮泡製的花茶,並按摩太衝穴。另外,民眾也可利用下班時間,放鬆心情快走、散步增加血液循環,代謝假期大魚大肉、休假症候群。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

依膚質保濕 久待冷氣房皮膚乾

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吹冷氣,臉好乾喔!(設計對白)

夏日炎熱,許多人都喜歡躲在冷氣房裡享受清涼,不過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可能會使肌膚變得乾燥脫皮,開業皮膚科醫師盧靜怡表示,冷氣會減少空氣中的水分,使肌膚出油度降低,水分更容易蒸發,建議除了要依不同膚質來進行保濕外,乾性肌使用保濕噴霧後,要記得用乳液來鎖水,否則可能愈噴愈乾,並多喝水及吃膠原蛋白,才能使肌膚在冷氣房裡依舊水噹噹。報導╱醫療組

攝影╱施偉平 部分圖片╱資料照片






冷氣會減少空氣中的水分,使肌膚更乾燥。

盧靜怡醫師表示,夏天因為氣溫高,容易刺激肌膚細胞活動,使皮脂腺的出油量大增,像上班族一進冷氣房動輒6~8小時以上,所處環境的溫度就好像回到了冬天、春天,會使肌膚細胞的活性降低、出油度減少,加上冷氣機也有除濕功能,會減少空氣中的水分,使臉部肌膚的水分更容易蒸發,所以通常上班族一到下午,肌膚就會感到乾燥,有化妝者也會開始脫妝。







【先了解】臉頰上眼皮最乾


雖然長待冷氣房會使肌膚變乾燥,不過盧靜怡醫師表示,對部分油性肌的人來說,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反而可以抑制臉部出油,但如果是乾性肌、混合肌的人,則會以臉頰、上眼皮、顴骨、下顎靠近脖子等地方最為乾燥,而T字部位是臉部油脂分泌最旺盛的地區,自然最不容易乾燥。







【冷氣房保濕法】噴完保濕馬上鎖水


用保濕噴霧卻愈噴愈乾,盧靜怡醫師說,在冷氣房反而會帶走更多水分,建議噴完保濕噴霧後,可擦上乳液鎖住水分,也可用防曬乳取代;但油性肌、混合肌T字部位出油快,油脂會自然包覆水分,可不需再用乳液或防曬乳。







乾性肌乳霜隨時擦


雖然夏天氣溫高讓人流汗,皮膚會覺得黏黏的,但是對乾性肌膚的人而言,如果長時間待在冷氣房,肌膚需要油脂來保護,建議白天出門前使用保濕乳液來打底,平常在辦公室也可準備一罐乳液或乳霜,只要肌膚一感到乾燥緊繃就可擦。







混合肌應分區保濕


混合性肌膚的T字部位油,兩頰卻很乾,保濕工作就要分區進行,建議可先全臉噴上保濕噴霧,因為T字部位的油脂分泌量多,可將水分包覆進去,防止水分蒸發,因此可不用再保濕,僅針對較乾燥部位如臉頰,擦上乳液或乳霜保濕。







油性肌待冷氣房佳


油性肌長時間待冷氣房會讓出油狀況緩和,但如果仍希望做好保濕工作,可使用保濕噴霧,因油性肌膚出油快,臉上的油脂會立刻將保濕噴霧的水分包覆住,建議噴上保濕水輕拍均勻,等待約15~30分鐘,若臉上沒有乾繃感,維持現狀即可,但若局部有乾繃感,則可薄擦一層精華液加強鎖水保濕。







放杯開水增加水氣


除了可以依個人的不同膚質來保濕外,盧靜怡醫師建議,可以在冷氣房擺放一杯開水,增加空氣中的水氣,口渴了也可以直接喝,一天建議喝水量為2000~3000c.c.,我們每天不需要過量喝水來增加皮膚的保濕,因為喝太多的水也不會再增加皮膚水分的吸收,最後也只是會變成排出體外而已。







吃膠原蛋白多醣體


如果想將肌膚的保濕度一直維持在良好的狀態,建議可以多加補充綜合維他命,或是含有膠原蛋白、多醣體等的食物,像是雞腳、雞皮,但因為有些女生會怕變胖,不想吃動物性的膠原蛋白,則可以考慮粉末狀水解的膠原蛋白產品,或是富含多醣體的白木耳、銀耳,都可以幫助增加肌膚的保濕度。







【醫師說】開業皮膚科醫師盧靜怡


油性肌膚的人雖然出油速度快,但有時候會有局部的小脫皮,建議可以擦一些含有海藻類、蘆薈等成分的精華液,幫助肌膚鎮定舒緩。



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

治異位性皮膚炎!保濕+3線原則

異位性皮膚炎是惱人的皮膚疾病,其中孩童及青少年占多數,據統計,全台每10位小朋友當中,就有1個孩子罹患異位性皮膚炎,有8成以上的患者,在5歲以前發病。醫師建議,除應掌握5歲前黃金治療期外,平日更要做好皮膚保濕工作,避免接觸環境過敏原;情緒方面,則要避免壓力過大、熬夜或暴飲暴食。


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孩童及青少年,且8成以上患者,多在5歲以前發病。

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孩童及青少年,且8成以上患者,多在5歲以前發病。



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,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,國內患者以孩童和青少年占大部份,因遺傳體質、天生就有狀況,通常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,患者常常同時有過敏性鼻炎、氣喘等病史,即一般俗稱「過敏體質」的人。


皮紅疹發癢 發病3部曲


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,國內有超過200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,只要季節轉變、壓力一大「皮就在癢」,症狀包括:發癢、皮膚粗糙、脫屑或起紅疹。事實上,絕大部份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控制都不良,往往抓到流血、流膿、細菌感染才會就醫。


尤其是在台灣,有80%患者都會在5歲前發病,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基因是鞏固角質功能的絲聚蛋白突變,導致皮膚保濕度下降,容易乾燥發炎,進而讓空氣中的塵螨、黴菌或化學物質等過敏原刺激皮膚,走向「發癢、搔抓、溼疹」病灶3部曲。


(關鍵字: 保濕 , 異位性皮膚炎 , 過敏原 , 過敏體質 , 朱家瑜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

防伊波拉 2醫師前進奈國

【聯合晚報╱記者李樹人╱台北報導】














疾管署派遣首席防疫醫師羅一鈞(右)及蔡懷德(左)前往奈及利亞,協助防範伊波拉病毒感染。

記者陳立凱/攝影


西非伊波拉疫情緊張,而我國在奈及利亞設有代表處及駐外人員,當地也有80多名台商與僑胞,衛福部疾管署決定派出國內首席防疫醫師羅一鈞、蔡懷德兩人,8月25日前往奈及利亞,提供諮詢及防疫物資,並收集防治感染的第一手資料。

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指出,兩名防疫醫師將與當地的伊波拉應變小組聯繫,掌握第一手防疫資料,讓疫情決戰境外。


專長熱帶醫學的防疫醫師羅一鈞指出,此行預計拜訪當地世衛組織跟美國CDC、奈國當地衛生單位聯合組成的應變小組,希望參與他們防治感染的過程,蒐集到第一手的資料。


羅一鈞說,目前奈及利亞的疫情已經獲得控制,前往當地後,將遵守世衛組織建議,不會直接接觸病人,也不會進到當地檢驗伊波拉的實驗室。


專攻傳染病防治與家庭醫學的蔡懷德則表示,奈及利亞目前出現許多不實的疫情謠言,以致人心惶惶,這次將向駐外人員及僑民進行宣導,並指導預防措施。


周志浩指出,兩名防疫醫師8月25日出發後,預計在當地停留10天,造訪首都阿布賈(Abuja)及與台商、僑胞最多的大城市拉哥斯(Lagos),除宣導之外,他們也攜帶200件全身式防護衣、100件隔離衣與N95口罩等防疫物資到奈國。


依據WHO資料,截至8月18日,奈及利亞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數15例,其中4例死亡,西非4國(幾內亞、賴比瑞亞、獅子山及奈及利亞)共累計2473例,造成1350人死亡。


周志浩提醒民眾,自疫區返國後21天內應自主健康管理,如出現有發燒、嘔吐、腹瀉、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(或0800-001922)洽詢,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。


【2014/08/22 聯合晚報】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

【吃喝玩樂】當心 老年憂鬱症


即日起至周五 開放線上諮詢




快按讚加入「吃喝玩樂蘋果花」!詳細活動辦法請見粉絲團!


http://ift.tt/1lxaznV

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

運動前後 5提醒免傷身

注意小細節,運動起來更舒服喔!(設計對白)

近幾年愈來愈多人瞭解健康的減肥方法,是飲食控制搭配規律運動,不過如果為快速達到減肥效果,而餓著肚子去運動可是會傷身,壢新醫院復健科李朝智醫師表示,運動時身體需要消耗血糖,若又在空腹血糖低時運動,對身體只會有害無益,最嚴重會造成胸悶、胸痛、暈眩等症狀,建議可在運動前30分鐘吃根香蕉,預防血糖過低;此外,李朝智點出運動前後5提醒,可使運動時更無負擔。

報導╱周佩儀、黃子倫 攝影╱陳逸宏、李芃葳




李朝智醫師認為,雖然有氧運動如慢跑、快走、騎腳踏車等,可以輔助瘦身,但過量或過少都對身體沒有幫助,所以建議有氧運動一周3~5次,一開始每次運動量20~30分鐘,如果有規律運動者可提高至40分鐘,每次運動強度達到有點喘即可,才是標準的有氧運動訓練,既可達到心肺訓練,對減重也有幫助,且不要空腹運動,才能使運動習慣更持久。





【5提醒】空腹運動致頭暈


雖然有國外研究認為空腹運動更能消耗脂肪,不過李朝智醫師提醒,人在空腹時血糖降低,而且運動時身體需要血糖,此時若沒有足夠的血糖供應,輕微會造成下肢無力、運動無法持久,嚴重則會有胸痛、胸悶、頭暈目眩等症狀,建議運動前約30分鐘可吃1根香蕉或1顆糖果,預防運動時血糖過低,而香蕉富含鉀,更可預防抽筋。







先了解身體狀態


李朝智醫師認為,運動前應先了解身體狀態才能避免併發症,如心臟病患因本身心肺能力較差、血氧量較低,若是做慢跑類運動,強度與時間都應調整,例如一般人可慢跑30分鐘,但心臟病患建議跑15~20分鐘,有點喘就可休息;而糖尿病患運動前半小時~1小時應先暫停1次降血糖用藥,因降血糖用藥會使血糖降低,導致運動時血糖過低,易造成下肢無力、暈眩等問題。







運動前重點熱身


運動前要熱身,目的是透過拉筋先讓肌肉放鬆,以免造成運動傷害,尤其平常少運動的人,肌肉較緊繃,如果沒有做好熱身運動,運動時突然需要用力收縮肌肉,容易造成拉傷,不過李朝智醫師表示,運動前除了全身的熱身運動一定要做外,可依據運動種類不同,適度調整熱身重點,例如慢跑前,熱身重點應擺在腰部以下,可多做弓箭步拉筋動作等,若是打羽球、網球則是多加強上肢熱身,總熱身時間約5~10分鐘,冬天則須延長至10~15分鐘。







運動喝水有技巧


許多人在運動時會感到口渴並立即補充水分,不過若想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喝水是有技巧的,李朝智醫師建議,運動時若已有胸悶、胸痛等不適,喝水不宜喝太多太快,否則易嗆到,而以正在慢跑中的人為例,跑半小時約補充200~300c.c.的水且要慢慢喝,若喝太多會讓胃部不舒服,如果在夏季白天慢跑則可視個人情況多補充300~500c.c.的水。







做重訓不要閉氣


不少人會做重訓運動例如仰臥起坐、舉重等,李朝智醫師提醒,做重訓運動時不自覺閉氣,很可能導致肌肉發炎,因為肌肉緊繃時一直閉氣,會使肌肉維持在高張力的狀態,容易造成運動傷害,但做重訓的正確呼吸法則要依運動種類、個人而定,例如一般人在舉重前要先深吸一口氣,把槓鈴往上舉時雖會閉氣,但一將槓鈴舉到最高點就要快吐氣,因為閉氣愈久會使肌肉受傷的機率愈高。







【醫師說】


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李朝智

運動前後都不應該熬夜,因為熬夜會使肌肉更容易緊繃,運動時一不小心就會形成傷害,運動過後熬夜則會讓肌肉無法完全放鬆,造成肌肉痠痛。



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

眼睛鬧冷氣病!隱形眼鏡避免久戴

【華人健康網╱記者駱慧雯/台北報導】

現代人近視比例高,常因美觀捨棄一般眼鏡,改戴隱形眼鏡,不過,夏季天氣炎熱,隱形眼鏡族長時間待在乾燥的空調環境中,容易造成眼球乾燥,角膜缺氧、血管增生,嚴重恐影響視力甚至失明。醫師提醒,若眼睛出現酸澀、發紅症狀,應停止配戴隱形眼鏡,且盡快就醫治療。


隱形眼鏡有活動方便的優點,但建議最好每天佩戴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。


隱形眼鏡有活動方便的優點,但建議最好每天佩戴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。


1名在台中科學園區工作的27歲陳小姐,患有重度近視,每天配戴隱形眼鏡在冷氣空調環境的無塵室待10至14小時,眼睛一到下午就感覺乾澀,有時眨眼還感覺眼皮黏住鏡片、睜不開。


最近,陳小姐開始覺得眼睛十分酸澀,且有些發紅,經眼科醫師檢查,才發現隱形眼鏡戴太久,已造成角膜缺氧受損、血管增生,除必須滴眼藥水治療外,也必須改戴一般眼鏡,讓眼睛休息一段時間。


愛美也要顧健康!日戴隱形眼鏡小於8小時


光田綜合醫院眼科金正詔主任表示,隱形眼鏡有活動方便的優點,但建議最好每天佩戴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,尤其夏天許多人長時間待在有空調的環境、長時間面對電腦或3C螢幕,都會導致眼睛乾燥酸澀,使角膜缺氧、血管增生,嚴重恐導致角膜水腫、潰瘍,甚至影響視力。


如果本身就是屬於乾眼一族,最好是改配戴一般眼鏡,實在不方便的話,亦可與眼科醫師討論接受其他近視治療的方式,才不會讓靈魂之窗蒙上陰影。


陳小姐因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配戴隱形眼鏡,眼瞳周圍增生出密密麻麻的血管。(圖片提供/光田醫院)


陳小姐因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配戴隱形眼鏡,眼瞳周圍增生出密密麻麻的血管。(圖片提供/光田醫院)


近視雷射手術 捨棄眼鏡的方法之一


上述陳姓患者右眼700度、左眼900度,兩眼視差大,改戴眼鏡會比較不舒服,加上她屬於油性皮膚,戴眼鏡常常會沿著鼻梁往下滑,只能不斷推眼鏡,恐影響工作效率,因此在醫師詳細評估角膜厚度等條件後,決定進行近視雷射手術。


患者術前先停戴隱形眼鏡幾天,每天點藥水治療角膜新生血管的問題,讓雙眼休息復原後才進行手術。術後第3天就恢復正常上班,目前視力已恢復至1.0,擺脫眼鏡和隱形眼鏡的生活。


【更多精采內容,詳見「華人健康網」】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

肢端肥大症 易誘發 心血管疾病

鞋怎穿不下!

(設計對白)

常有雙手發麻、鞋子買沒半年就穿不下的狀況嗎?當心恐罹肢端肥大症。林口長庚醫院外科臨床教授張承能表示,肢端肥大症主要因腦下垂體長腫瘤,引起生長激素分泌過量,到中後期手指、腳趾會越顯粗大,若缺乏積極治療,易誘發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,死亡率更較常人高出2∼4倍。

報導╱黃子倫 攝影╱施偉平

部分圖片╱張承能醫師提供




張承能醫師表示,當生長激素過量時,會導致體內軟組織增生,發生在腕部就會壓迫正中神經,初期常有雙手發麻,雙腳骨關節也易受壓迫變寬,口腔內就易造成上下顎咬合不正,此時應積極就診檢查,醫師經評估後,會以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腦下垂體腫瘤,並配合抑制生長激素與腫瘤的藥物治療。





【先了解】腦腫瘤引起


目前醫學界對腦下垂體長出腫瘤的原因仍不明,張承能醫師提到,診間常見的發病年齡約30∼40歲左右,在台灣每年約新增60位患者,最重要的是及早確診、及早治療,有助控制病情。







手指易肥大


肢端肥大症到中後期最明顯的就是外觀的變化,如咬合不正、手指變粗等,但一般民眾容易誤以為是中年發福,而延誤治療時間,甚至直到腫瘤持續長大而引起其他如胸悶、心臟病等併發症後,才進一步找出病因。







【這樣做】速就醫檢查


當一發現異狀,可前往神經外科檢查,醫師會先從外觀判別,進而檢驗血液中的生長激素濃度與IGF-1(胜肽類生長因子),最後會再進行腦下垂體的核磁共振檢查,確定是否罹患肢端肥大症。







善用藥治療


目前手術是肢端肥大症第一線的治療首選,若成功完全清除腫瘤,則可搭配後續的藥物治療及追蹤即可,例如可使用含體抑素類似物的藥物施打在臀部,除了能同時控制生長激素分泌,並能有效萎縮腫瘤。若因確診時間較晚,腫瘤過大無法成功完全清除,則可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執行放射線治療。







【提醒你】死亡風險增


已有研究指出,未接受適當治療的肢端肥大症患者,因生長激素會持續過量分泌,導致心血管疾病,平均存活率比正常人要短10∼15年,而腦血管併發症引起的死亡率,更是平常人的2∼4倍。







多支持陪伴


張承能醫師提到,肢端肥大症患者在接受第一次開刀治療後,約有60∼70%可完全控制病情,但仍有30∼40%需接受二次手術或持續服藥治療,患者因外觀影響常造成心情沮喪,建議可多參與病友團體,家人也應多陪伴支持抵抗病魔。






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

主治醫師 張承能教授

【醫師說】


若是腦下垂體腫瘤提前在青春期生長,則易變成巨人症,治療也是以開刀治療與抑制生長激素藥物為主。



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

鹽攝取量 太多過少都有害健康

【Upaper╱綜合報導】

研究人員說,全球人吃鹽吃得太凶,攝取量比健康水準多1倍,每年有165萬人因而心臟病喪生。不過,加拿大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對減鹽觀念提出質疑,稱目前多數人食鹽攝取量並不影響心臟,過少同樣有害。


吃鹽過量可能引發高血壓,這是造成心臟病和中風的主因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攝取的鹽分不要超過2公克,但研究發現,2010年全球民眾每天平均攝取3.95公克。


美國哈佛大學和塔虎茲大學科學家,對有關全球66國食鹽攝取量的205項調查報告進行研究,表示每年因吃鹽過量枉死的人,幾占全球心臟血管疾病死亡人數1成。


但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教授尤賽夫主導的研究,顯示食鹽攝取量過多或過少都有害,認為健康生活方式及整體健康飲食才是重點。


【2014/08/15 Upaper】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指甲沒剪好 當心罹患甲溝炎

甲溝炎會使指頭旁的組織發炎紅腫,只要碰到或穿包鞋都會十分疼痛。

天氣悶熱,想換穿涼鞋卻因為腳趾紅腫化膿而退縮嗎?日前有一名20歲的劉小姐,因右腳拇趾組織肥厚,加上修剪方式不當,造成甲溝發炎,不僅不敢穿涼鞋,腳趾也感到紅腫疼痛,且幾乎每個月都會發作,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為甲溝炎,並進行部分甲床重建術,右腳拇趾才逐漸恢復健康。

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王樹偉表示,形成急性甲溝炎的主因通常是清潔不乾淨、甲溝處有小傷口,或指甲修剪不完全引起細菌感染,初期症狀為局部紅腫疼痛,輕碰或穿包鞋都會疼痛不堪,嚴重者會流膿、疼痛感加劇。王樹偉醫師說,如果尚在發炎階段,會給口服或外用抗生素治療,但若已經有膿包,則需先將膿引流再進行抗生素治療。




甲床重建術 避免再次發炎


而部分的甲溝炎是因為指甲往下往內長的情形太嚴重,患者剪指甲時剪不到,導致這些沒被剪到的指甲持續生長,刺激甲溝或軟組織引起感染發炎,坊間有診所會採用移除整個甲片,讓指甲重新生長的治療方式。王樹偉醫師表示,這些指甲長出來後仍會再刺到甲溝,等於同樣的問題持續發生,所以如果指甲內長的症狀很嚴重,建議可進行甲床重建術,將兩側甲床移除後縫合,使兩側指甲停止生長,可避免甲溝炎再次發生,術後約2周即可拆線,只要醫師評估病況需要開刀,即可健保給付。

王樹偉醫師提醒,甲溝炎不只會造成患部紅腫疼痛、流膿,影響日常生活,有些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家,若罹患甲溝炎置之不理,可能會使病菌侵蝕到骨頭,造成生命危險,建議發現自己患有甲溝炎的人,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。


甲溝炎嚴重者會造成傷口流膿。

台北慈濟醫院提供
進行甲床重建術,術後需塗上抗生素。

台北慈濟醫院提供



模特兒╱王湘雯

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

夏天愛喝飲料 高血糖患者控制差

若為高血糖者盡量避免喝太多飲料,以免血糖控制不佳。

炎熱夏天,飲料店生意大好,幾乎人手一杯飲料,國泰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馮祥華提醒,血糖偏高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,不要喝太多飲料,以免血糖控制不佳,進而使病情惡化,至於高血壓患者,在夏天因為溫度較高,血管會擴張,因此血壓相較於冬天通常會控制得較好,但要注意如果曾中風而導致行動不便,患者可能因為如廁麻煩而不愛喝水,若身邊人又沒注意給其多補充水分,當心可能造成缺水、脫水甚至再次中風。






每天應攝取足夠水分,一般人1天約需喝8大杯左右。

每天至少 8杯水


至於要喝多少水才足夠,馮祥華醫師表示,每個人因為體重、活動與排汗量不同,所需攝取的水量也會有些微差異,不過一般來說,1天約需喝到2000~2400c.c.水分,相當於8杯水,如果有運動或工作常需在外奔波者如業務、送貨員等,可能就需要喝到3000c.c.水分,尤其是泌尿系統曾有結石病史的患者,更要注意水分攝取是否充足,以免再度復發。






尿液顏色如果顏色偏黃、甚至呈紅茶色,代表水分不足。

尿呈紅茶色 要注意


如何判斷水是否喝得不夠,馮祥華醫師建議,尿液顏色是最簡單的指標,正常尿液顏色應該呈無色或是琥珀色,但若尿液顏色太黃、顏色很深,甚至呈紅茶色,且尿騷味也很重,往往是體內水分不夠的警訊,另外,也可合併從精神狀態看,如果很疲累、沒精神、口乾頭昏,有時也代表缺水,應多補充水分。




圖片╱資料照片 模特兒╱蔡妤函

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

4招甩西洋梨肥胖!勤做溜冰抬臀動作

很多女生不愛運動,蛋糕甜點又戒不掉,常常吃飽就坐著,造成下半身「吃肥」,形成傳說中的「西洋梨型」身材,上半身瘦瘦的,下半身卻很有份量。下半身很難瘦,尤其是下背部的腰間贅肉,還有大腿內側的頑固脂肪。美國一個運動健身雜誌推薦4招健身式,幫助輕鬆瘦下半身。


很多人不愛運動又愛吃甜食,容易形成「西洋梨型」的身材,脂肪都堆積在下半身,美國運動健身雜誌推薦4個動作,幫助對抗難纏的下半身肥胖。

很多人不愛運動又愛吃甜食,容易形成「西洋梨型」的身材,脂肪都堆積在下半身,美國運動健身雜誌推薦4個動作,幫助對抗難纏的下半身肥胖。



美國運動健身雜誌《Fitness Magazine》推荐4個在家就可以做的運動,主要鍛鍊小腹、下背部,還有平時很難運動到的臀部與大腿的肌肉,幫助下半身太「穩重」的民眾,可以瘦得健美。


溜冰式:針對小腹、下背部、臀部與大腿外側。


站立,雙腳間距離略小於肩寬,雙手向前扶著椅背做支撐。腹部收緊,左腳膝蓋微彎,右腳慢慢向外伸展,右腳腳尖著地,向後劃一個半圓,並盡可能使右腳腳尖劃向左腳後側,左腳彎曲,運動到大腿內側,之後從頭再做一次。共做12-15次,然後換邊做。


圖左為溜冰式。(圖片/取材自《Fitness Magazine》)

圖左為溜冰式。(圖片/取材自《Fitness Magazine》)



弓箭式:針對腹部、下背部、大腿後側及股四頭肌。


站在一個小臺階前,距離約90公分,雙手持啞鈴、手臂自然垂下,手掌向內。左腳膝蓋彎曲成弓箭步,右腳向後放在臺階上,雙腳膝蓋都彎曲呈90度,左腳膝蓋與左腳踝維持一直線。接著站起來,臀部收緊。


向前彎腰,讓上半身與下半身幾乎呈90度,右腿向後伸,使右腿與地板平行,雙手(繼續握著啞鈴)向下垂放置膝蓋前方。左腳用力,支撐身體回到原地。兩邊各做12-15次。


圖為弓箭式的後半式。(圖片/取材自《Fitness Magazine》)

圖為弓箭式的後半式。(圖片/取材自《Fitness Magazine》)



(關鍵字: 瘦身 , 運動 , 脂肪 , 下半身 , 西洋梨型 , 大腿內側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

水喝太多 不利腎臟 心臟病

年紀大的長者往往有許多慢性病或泌尿系統疾病,不宜一次喝太多水。

炎熱高溫使人狂飆汗,喝水量也增加,新店耕莘醫院家庭科醫師黃獻樑表示,一般健康成人每天喝水量建議至少2000c.c.,但年紀大的長者因有許多慢性病或泌尿系統疾病,喝水方式或攝取量要特別注意,像有心臟病、肝臟疾病有腹水或腎臟病患者等,需要限制每日喝水量,因這類慢性病患者對水分代謝的能力較差,喝太多水,易造成水腫;高血壓患者雖然飲水量可跟一般人無異,但常服用利尿劑藥物助降壓,如果一口氣喝太多水會使排尿量增加,恐使血壓降低太快,出現頭暈、噁心、想吐。




採少量 多次喝水


腎臟病、心臟病或肝臟病患者屬於需限水的慢性病族群,可諮詢醫師,依疾病程度、排尿和活動量,決定喝水量;此外,喝水時應避免一次大量喝水,應小口、少量,每次200~300c.c.。高血壓患者別喝含糖或鈉含量高的飲料,應以水或無糖茶為主。

此外,一些泌尿系統疾病患者也不宜喝太多水,像中老年男性常有攝護腺肥大問題,若喝太多水,恐使症狀加劇;更年期後女性因子宮下垂、陰道萎縮,也會頻尿,喝太多水也會加劇頻尿困擾,建議外出和睡前少喝水。


需限水的患者,建議採少量多次的喝水方式。 腎臟病、心臟病等患者,可諮詢醫師每日喝水量。

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

上班族久坐 易患 腰背肌筋膜炎

腰又痛了!(設計對白)

許多人都聽過足底筋膜炎,但很少聽過腰背肌筋膜炎,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李朝智表示,腰背肌筋膜炎多半是因姿勢不良或腰椎疾病所引起,經常發生在久坐、久站或常搬重物的人身上,初期症狀會感覺特定部位緊痠,如不理會,後期則變疼痛,建議應至門診做復健,平時在家也可做居家復健如髖關節屈膝,增加肌耐力。

報導╱周佩儀、王璐華 攝影╱黃天佑






姿勢不良容易造成腰背肌筋膜炎發作。

李朝智醫師表示,腰背肌筋膜炎的成因,多為姿勢不良造成的肌肉緊繃發炎,形成病患腰部疼痛,如果未做治療,可能會使疼痛的範圍愈來愈廣,最後使臀部、大腿都會疼痛;此外,經常熬夜的人也容易罹患腰背肌筋膜炎,因為熬夜會讓全身肌肉更加緊繃,不只容易誘發腰背肌筋膜炎,也可能會加重症狀,使發作機率增加、疼痛感加劇。







【先了解】第4~5腰椎好發


腰背肌筋膜炎主要發作在第4、5節腰椎紅圈處附近,由於人睡覺時,肌肉處於無伸展狀態,所以早上剛睡醒,或同一姿勢維持過久,就會較容易發作。







與其他腰痛不同


若站立時往前彎腰椎疼痛,可能是椎間盤突出;站立時往後仰腰椎疼痛,則可能是腰椎長骨刺或腰椎滑脫;而站立時往左右側彎腰椎疼痛,恐是腰背肌筋膜炎。







坐軟沙發負擔大


李朝智醫師解釋,坐在軟沙發上,腰椎的支撐點薄弱,會使整個上半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腰椎,坐愈久愈會增加腰椎、肌筋膜的負擔,久而久之也造成傷害。







【這樣做】約9成可治癒


醫師表示,如病患無大腿、小腿萎縮或尿失禁症狀,大部分只要持續至門診做復健,約9成患者可治癒,但若治癒後仍未改善姿勢不良問題,則容易再復發。




可做居家復健


平日可在家做伸展腰背部運動,以增加肌耐力,如髖關節屈膝動作就可伸展下背肌群,1周做3~5次,每次10~15分鐘。





Step1


仰躺軟墊上,頭部緊貼軟墊。







Step2


雙膝彎曲,大腿往胸部靠近,雙手分別放在雙膝下方,輕壓10秒鐘後,休息3~5秒再重覆,依個人狀況做滿10~15分鐘。







選有靠背座椅


椅子應選可靠背的,讓背有支撐,且床也要偏硬,但太硬的床易造成腰椎負擔,醫師表示,若床的軟硬度以1~7分標示,1最軟、7最硬,建議選5~6分。







勿選硬式護腰


適時使用護腰可幫助腰椎支撐,但切勿選擇旁邊有鋼條、無法摺疊的硬式護腰,因會限制腰椎活動,反而會使肌肉更緊繃,建議使用軟式護腰即可。







【醫師說】


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 李朝智

不論是否患有腰背肌筋膜炎,建議大家每維持同姿勢40~50分鐘,就應該起身活動3~5分鐘,經常改變姿勢才不會造成腰椎負擔。




模特兒╱兔兔





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
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
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相關文章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